查看原文
其他

怎么样尽情地开盲区,以看见更大的世界

条形马 无向树 2023-02-16


好久不见。今天想聊的话题是开盲区


我少年时理解的开盲区,就是去没去过的地方、见没见过的人和风景、听没听过的故事。


很浅,现在想起来幼稚又可笑。而如今的理解要深上一层了。


能以更丰富的维度和深度打量和思考生活中早已熟识的事物及概念,获得翻倍的理解,是我如今理解的开盲区。



举几个实用的案例吧。


先说看电影,你有反复看电影的习惯吗?


同样的一部经典电影,值得反反复复看很多遍。比方说:

  • 看故事看情节可以看一遍;

  • 留心每一处的背景音乐好不好听,它们如何推着情节走又可以看一遍;

  • 试着欣赏关键场景的构图,反面人物的位置与光影效果的对应关系、体会镜头在面对不同场景时如何移动和切换又可以看一遍;

  • 整理一番写一份影评之后再看,又能看到之前没留意到的细节;


就像难以同时看两本书一样,我们也难以做到同时从不同的维度来欣赏电影。人类是肉乎的,不是多线程机器,这是事实。专注+反复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


每次只专注一个维度、一个层面,认真看。如此往复,直至注意力覆盖所有感兴趣的维度。


再说说似乎口水又随性的娱乐节目,其实也能以不同维度观看很多遍,以发现价值。


我们知道,娱乐节目本质上也是商业活动,通过节目本身的人气(收视率)、品牌(影响力)和其观众群体的属性(消费者属性和标签)来与广告商谈,以获得更高的议价权。


议价权能有多高,数据说话。拿2016年来说,《中国新歌声》第二季独家冠名以5亿元人民币被某企业拍下,与《奔跑吧兄弟》第四季冠名费持平。那么这么大一笔钱,花得值不值,都花在哪了,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了。


那么广告商通过节目都能获得什么呢?刷脸曝光的机会(屏幕水印、中场广告、Logo冠名)、传递印象的机会(比如某品牌为了年轻化总是出现在充满年轻人的节目中)、了解消费者的机会,不一而足。


说一段题外话,有的朋友总是声称,“我又不傻,我知道那是广告,根本不会买呐”。是这样的,广告商所盼望的,并非你看完广告大吼一声,“我缺的就是这个 ”,然后冲劲超市购物、冲进电商下单。他们想要的,举个例子,是你在面对三四种不同产品时,相比其他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品牌,潜意识地发觉他们的产品你更熟悉、更亲切,并以此躺入你的购物车。


所以,若有心学习商业宣传,就可以从赞助这一维度,看一期娱乐节目:它给了冠名商多少次曝光机会、怎么给的、如何帮冠名商塑造品牌形象(比如加入评审席塑造其权威可靠性)、赞助效果好不好,和其基因是否匹配。


而想要学习谈话、场控力的朋友,也能以每期节目控场的人为焦点,观察他如何打开话题、怎么维持多方互动有点可看、怎么引导嘉宾和选手秀羽毛、怎么面对意外和突发情况。这,又是一种不同的解读维度。


开盲区真是看到更大的世界最过瘾的方式了。因为,比起去不同的地方旅行这种做加法式的方法,每解锁一个新维度,就是做了一次乘法。(防偏颇补丁:当然了,我也喜欢旅行。)



让人遗憾的是,开盲区的机遇是难遇亦难求的。所以我在微信上新养成的习惯是,每当我读到能帮我开盲区的文章, 就会触发我用RMB赞赏的行为。


可是得说,读了这篇文章后,你也不会突飞猛进学到所有事物的不同维度的观察方式。那我这篇文章的价值是什么?最大的价值,是为你提供一个观念,“从当下开始,就得试着拓展自己观察维度、加深自己的思考深度 ”。


维度与深度,是一道一道织,一寸一寸掘出来的。与你共勉。


有句话不是说么,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


对了,再举一个我最近被人开盲区开得很深刻的例子。


总听李宗盛,其中有首歌,名叫我终于失去了你。我以往总是当做一首兜兜转转却失去真爱的歌来听。直到有一天,有人告诉我:


你别把这首歌当做在唱失去了爱的人,试试看,它在唱他终于失去了年少的自己。


你看,开盲区说不定就一句话,但能轻易让一首歌为之崭新。




腾讯没有买李宗盛版的版权,无法添加,那放一首赵传版的在这里吧。



作者按:开盲区这个话题,这是我写的第一篇,而且不会是最后一篇。此后,本公众号( 无向树果,nonenut )会以长图片的形式,不断地给订阅者分享开盲区的案例和基本的方法,希望你们喜欢。欢迎给我留言。





本期封面照片,2016年10月5日,摄于西安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